这份报纸援引圣罗莎市长Representative Jose Campos的话说,我们致力于成为美国可再生能源的硅谷,现在这些公司已经最终意识到我们这里拥有新墨西哥州 所有的资源。
以四季沐歌为代表的大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和市场化营销,将会在短期内快速推动整个产业和市场洗牌。这也拉动了近年来其在农村市场的快速扩张优势,特别是在产品、品牌、营销等环节上,四季沐歌更能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和专业化开发。
此次,四季沐歌还将针对南方消费习惯和光照条件,量身打造适合南方使用的产品;借助阳光创业等手段下沉渠道,构建适应南方市场的营销策略、市场模式;以西南、华南生产基地建设为开端,整合当地人才资源及社会资源。但南方的太阳能企业整体数量小、规模小。徐新建还表示,现阶段对于太阳能热水器企业而言,先做大再做强是必经之路。徐新建还透露,接下来将筹建四季沐歌新能源集团,实现与太阳雨集团的双翼发展格局,全面带领国内太阳能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与会代表还对联盟的章程文件、工作机制等事宜进行了充分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
联盟成立筹备会于近日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根据与会代表的意见,联盟筹备组将于近期完成联盟章程的最后修订工作,确定联盟运作的机制及最终方案,择机召开第二次筹备会和联盟成立大会。不过,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外表的数字那样光鲜。
引入行业标准,还需要看行业的承受力。在行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时,若下决心提高行业门槛,规范行业秩序,落实起来要相对容易吕锦标表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厂商都是5,000吨/线,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已经时不我待。2009年10月份,发改委将多晶硅与钢铁等产业并列为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行业。
比如四川,其一省的多晶硅产能就已经达到1.5万吨,投资27亿元的成都天威硅业公司年产3,000吨的项目于2009年9月正式试产,投资15亿元的四川雅安市永旺多晶硅有限公司3600吨多晶硅项目一期600吨也已经投产。存量退出由市场说了算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标准》虽然是新进产能的门槛标准,但是对于现有产能也会在环保指标和能耗指标上卡死。
现在是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继2009年9月、1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数个部委就《标准》进行两轮广泛征求意见后,2010年1月19日,工信部再次召集无锡尚德、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等主流多晶硅企业探讨《标准》。这一点意味着国内多晶硅市场洗牌会相当剧烈,很多环保指标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么再投资进行设备改造,要么等着退出市场。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只会白白贻误时机。
自多晶硅价格持续近一年的低位徘徊以来,不少多晶硅厂商已经因利润大减而陆续减产或退出,但上面提到的无锡厂商却走了回头路。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利好。他指出,公司在实践中发现,单线产能在1,500吨的项目,成本到40美元/公斤,就已经再也下不来了,成本控制有限,相比5,000吨/线项目30美元/公斤的成本来说,在规模经济性方面差距甚远。门槛的设置必然要考验行业整体的成本承受能力,只有以技术提升效益,才能使行业获得良性发展。
由于认识到设立门槛之后的行业会更有秩序,该无锡厂商决定,利用前期赚取的大量利润,斥资投建3,000吨以上的生产线,重整旗鼓再杀入多晶硅市场。但回想2009年下半年,多个省份争相上马新能源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大力投建多晶硅等新能源项目,导致多晶硅产能跳跃式增长。
借助环保能耗标准及市场之手,众多已建中小型项目也将淘汰出局。对多晶硅行业设立准入门槛,早在2009年10月份就已经提上日程,历经多次征求意见,具体标准也渐趋成型,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出台。
不过,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外表的数字那样光鲜。任何一种改变都需要付出代价,而对于目前国内的多晶硅行业来说,不改变的代价无疑更大。2009年,中国多晶硅的实际消耗在3万吨,而实际的国内产量只有1.6万吨。据中国证券报2月11日报道,《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下称《标准》)出台已经进入读秒倒计时。一直在政策保护伞之下的国内多晶硅企业,一下子与国际接轨,自然会不适应。目前多晶硅的价格已降到60-70美元/公斤,已高于国内一些项目的生产成本。
引入行业准入标准,必将触动诸多利益方的奶酪。这次《标准》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对多晶硅行业现实情况的摸底过程。
但是,目前国内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尚存在很大争议。有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实际产能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也就20个左右,很多项目产出的都是纯度不达标的非成品,或者还只是规划产能。
《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把准入门槛设定在3,000吨一直存在争议,但目前方案整体已经成熟,春节后应该就会下发执行。设定的是单线3,000吨/年,否则,如果是多线产能叠加,本身就没有意义。
仅就单线产能3000吨这一标准而言,目前大约四分之三的国内企业不合要求,这意味着多晶硅市场将因此迎来深度整合。自2009年9月份以来,工信部就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数次调研。有业内人士透露,《标准》规定,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标准》的推出,将对多晶硅行业来一次挤水分的消肿大手术:借助新建项目的红线,那些已经规划但未报批的项目多数将被直接拦在市场之外。
多次参加标准设定内部讨论会议的江苏中期曾提出过5,000吨的标准,但最终未获相关部委采纳。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并非坏事,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做优做强。
吕锦标介绍道,江苏中能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为1.8万吨,2009年产量7,000吨,2010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5-1.7万吨多晶硅。甚至有的企业欲简单联合以求攀上准入门槛,而这将直接导致设立门槛以抑制产能过剩的初衷难以落实。
届时,受到打压的利益各方如何反弹,将极大地考验标准推行者的执行落实能力。就在标准一再征求意见期间,不少多晶硅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一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如是说。《标准》主要涉及到3000吨单线产能、200千瓦时/千克综合能耗两条准入门槛。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未来的政策落实难度可想而知,一切都在考验参与者的勇气与决心。据了解,赛维目前拥有的3条多晶硅生产线都是5,000吨的产能标准,2009年预计能够实现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约40千瓦时/千克。
又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真正有市场、有需求的高端产能发展相对滞后。也有企业开始修改企业规划,上调产能。
吕锦标表示,目前很多多晶硅项目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在一家地方多晶硅企业看来,如果是单线产能达到3,000吨,就意味着众多小企业被淘汰几无悬念,但如果不是单线产能,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自主联合,跳一跳,就能够着这条红线。
一旦引入行业门槛,这些项目的投建热情必然受到打压,成本的提升也会使投资者兴趣大减。前几年行业的高利润率,吸引各路资金纷纷涉足多晶硅,造成低端产能迅速膨胀。